來自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的孫應敏,如今已經是地地道道的義烏人,她與丈夫朱新華,在義烏共同經營著七家黃金珠寶店,一家五口也全部落戶義烏。 孫應敏深有感慨:“今天取得的成就離不開義烏這座城市的哺育。多年來,我與義烏城市共成長!” 流動的餛飩攤 故事還得從她的丈夫朱新華講起。1989年春節后,15歲的朱新華初中輟學,“流落”在金華街頭,被一位在金華開小餐館的義烏業主收留。不久,這位業主回到義烏,在老篁園市場邊開起餐飲,朱新華便當上服務員,并拜該業主為師傅。師傅經營店鋪中始終秉承勤勞刻苦、熱情好客的做事態度,朱新華從中獲益匪淺。 有一次,朱新華提議,餐館炒菜燒飯同時,可以包餃子、包餛飩賣,師傅欣然認可。于是,每天中午,朱新華提著籃子穿梭在各個攤位,叫賣餃子、餛飩,每碗一元,每天能賣100碗以上,他從中獲得每碗5分錢獎勵。一年下來,朱新華勤快、熱情、活絡的形象已刻在攤主們腦海里。 1991年,師傅歇業回家,朱新華便自己買了輛三輪車,在篁園市場邊街巷開起流動餐館,專門賣餛飩。因為早已在市場里形成好口碑,朱新華的餛飩生意走俏,一天能掙個兩三百元。 夫妻倆扎根義烏 1995年,孫應敏與朱新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為夫妻。第二年春節后,在師傅幫助下,夫妻倆在篁園市場邊五臺街租了店面房,開起小餐館。他們既是采購員、又是廚師、還是服務員,什么都干,生意紅紅火火。 令孫應敏夫婦決定扎根義烏的是一次意外事件。開小餐館沒多久,有人以食物不干凈為借口要求孫應敏付醫藥費,結果發現對方是故意訛詐。正當夫妻倆不知所措時,有市場攤主建議,可以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于是,夫婦倆向市場工商管理部門反映,職能部門調查清楚后,立即進行處理,責成對方退出錢款并嚴肅批評。 義烏政府部門的態度與處理結果,令孫應敏夫婦大為感動,他們覺得,義烏真正是自己的“娘家”。于是,夫妻倆決定進一步擴大餐飲店規模,并把雙方父母也接到義烏生活。 1996年,孫應敏還在義烏買下第一套房子,將家安在義烏。 市場壯大我成長 隨著義烏市場越來越繁榮,孫應敏夫婦的餐飲生意也越來越興旺。 1999年,孫應敏創辦了一家像模像樣的酒店,生意做得風生水起。2002年,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市場投用。當時,餐飲界部分經營者對這個新市場能否繁榮心存疑慮,生怕市場開業客源不足。孫應敏夫婦卻信心十足,孫應敏說:“義烏市場成就了我們,市場壯大,我們生意才會越做越大! 于是,孫應敏夫婦投資1200萬在市場邊創辦酒店,比原先酒店提升了規模檔次,成為義烏餐飲行業的佼佼者。當時,市場周邊上規模的餐飲店只有5家,當時,孫應敏夫婦與其他餐飲店負責人向市場管理部門立下軍令狀,全力以赴保障開市后經營業主與四方客商的吃飯供應。孫應敏夫婦每天凌晨3點起床,前往農貿城采購蔬菜魚肉等食材,中午組織30多位員工,為上萬經營主、客商派送快餐。 在孫應敏夫婦眼里,義烏就是“桃花源里可耕田”的樂園。只要勤奮肯干,只要熱情好客,義烏遍地都是機會。每次回老家,他們總會介紹親朋好友來義烏創業就業。20多年來,通過夫婦倆介紹來義烏打拼的安徽人已經超過1000人。 孫應敏夫婦還經常參加“關愛環衛工人”“走訪困難家庭”等公益活動,回饋義烏。孫應敏說:“我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他們的戶籍都落在義烏。兒子留學回國到義烏,正逐漸接管我們的生意,女兒還在讀書,未來也希望她們能夠回義烏發展! |
GMT+8, 2023-4-19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