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各類排名在大學發展指標體系中的影響,有助于高校將發展的目標更加聚焦到拔尖人才培養,聚焦到原始創新能力提升,聚焦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聚焦到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上
近期,美國知名大學的醫學院、法學院紛紛宣布退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的排名,至此,在這一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相關學院,約90%已選擇退出。隨后,排名機構的相關負責人指責稱,這些大學拒絕參加排名,是不想被第三方評估和監督。 這一事件,也讓大學排名問題再次引發熱議。其實,就在去年上半年,中國若干知名高校也表示,將不再為國際大學排名機構提供相關數據,主動退出大學排名。
可以說,中美高校做出相似的動作,其背后既有共通的邏輯,也體現不一樣的追求。 大學排名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大學排名起始于1983年,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對大學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比較,幫助學生及其家長選擇合適的大學。US News的首席數據分析師羅伯特·摩斯表示,對大學教育的投資可能深刻影響到未來的工作機會和生活質量,大多數人一生只選擇一次大學,因此需要全面的數據,來認真做出選擇。毫無疑問,大學排名數據為學生選擇高校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也提供了比大學招生宣傳更客觀的數據,由此一直受到廣泛關注。有研究表明,大學排名對高分尖子生的入學選擇有著重大的影響。 不過,在贏得學生關注之后,大學排行榜也贏得了高校的關注,使得高校采取各種措施來改進自身的排行指標,幫助提升學校在排行榜中的名次。從高校出臺的應對舉措看,包括增強教師隊伍、提升師生比例、縮小班級規模、改進校園設施等。但同時,也有高校單純為了提升指標排名,采取了急功近利的手段,甚至不惜使用數據造假等不正當的手段。去年9月,哥倫比亞大學就承認向US News提供虛假數據,并表示學校今后退出排名、不再提供完整數據。 一年一度的大學排名,本質究竟是什么?按照筆者的看法,它實際上是一種商業營銷,營銷的對象是準備步入大學門檻的青年學子。 須知,學生本身就是大學存在的意義所在。為了招生,大學裹挾其中,哪怕是一流的大學,頂尖的學院也不能自拔。當商業排名對學校的影響越來越大時,校長就不得不帶領著教授們不斷追求KPI(關鍵績效指標)。連哥倫比亞這樣的大學都要通過造假來刷排名,可見排行榜對于大學的影響之甚。 部分國內高校決定退出大學排名,傳遞了什么信號? 其實,國內的一些高校,同樣也為排名所苦、深陷其中,尤其是一部分因為學科特性或地理位置影響導致國際排名不佳的高校,排名與其真實的教育質量呈現出巨大的差異。也正因此,國內高校作出退出大學排名的決定,本身就是傳遞一種價值觀念,希望考生和家長不要簡單以排名來衡量一所大學,而是更多地發現大學所能提供的教育內容。 關于大學排行榜,哈佛醫學院院長喬治·達利也在其公開信中說,最重要的不是排名第一,而是學院提供的教育質量和豐富性,能激勵個人的成長和終身學習。希望宣布退出大學排名的高;驅W院,真正把重心放到人才培養質量上,并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公開透明的信息,有利于未來的學生們做出準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哈佛醫學院在聲明后,還附上了幾份相關的文獻。仔細閱讀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美國醫學院校對于US News的“最佳醫學院排名”早有微詞。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觀點是,一個旨在對醫學院進行評級和排名的系統,應該根植醫學教育的傳統與環境中,而不是根據有限的客觀數據和聲譽調查來給出結論。美國醫學院協會一直致力于開發相關的基準工具,提供每個醫學院的可信和有效的信息,而這些資源將被證明才是對學生有真正價值的,能幫助學生做出深思熟慮和有意義的決定,決定哪所醫學院最適合他們。 由此觀之,從事大學排名的第三方機構,要組織全球大學的排名,其所依賴的一定是可獲取的共性數據——由于商業排行榜數據有限且片面,各國教育的特點、學校辦學的傳統自然也無法顧及。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推出,在國內,如果我們也有類似美國醫學院協會的學術專業機構,能對相關專業領域的院校和專業項目的信息進行匯總,結合反饋數據,對專業教育的發展趨勢給予指導,確實將有助于減少單一排名對高校的影響,并逐漸改變社會對人才選擇標簽式的評價。 為什么來自排名的認可并沒有帶來社會認同? 有意思的是,US News直到2014年才推出了全球大學排名。在此之前的十余年,國內國外多個世界大學排名已經成功地取得了高校、尤其是中國高校的關注。世界大學排行榜先后誕生的時間點,和中國各主要高校提出沖擊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時間高度吻合。 二十年來,中國高校在世界各大學排行榜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一方面,這些排行榜成了中國高校制定發展戰略、檢視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桿;另一方面,中國高校在大學排名中的進步確實也提升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吸引了德、法、日、韓等國高校的關注。 基于在各大排名中的優異表現,2020年,國內某高校宣布已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再次讓排名引發巨大輿論。從社會的認知看,世界一流大學必然意味著有世界公認的學術成就和學術大師,以此來衡量國內高校,顯然與世界頂尖大學有著較大的差距。 對高校而言,排名的認可并沒有帶來社會的認同,可見以排名進步來證明發展成效的策略至少是片面的,也可能將學校發展帶入歧途。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的統籌安排、一體部署,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這對高等學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淡化各類排名在大學發展指標體系中的影響,有助于高校將發展的目標更加聚焦到拔尖人才培養,聚焦到原始創新能力提升,聚焦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聚焦到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上。這才是中國大學應有的追求。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是全方位的,社會、家庭和個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樣的。多樣的需求塑造多元的教育,多元的教育帶來創新和活力。希望中國的高校都能貼近國家和社會需求,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一流大學發展之路,希望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構建出富有活力、創造力和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 |
GMT+8, 2023-4-21 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