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9v31s"><nobr id="9v31s"></nobr></big>
        1. 義烏網

           找回密碼
           注冊
          義烏網 首頁 其他新聞 查看內容

          義烏傘業:形柔骨立競風流

          2024-8-6 09:36

          摘要: 炎官火傘日輪午,一塵不動天琉璃。在火熱的三伏天里,防暑防曬必不可少,輕便的遮陽傘成了很多人出門的必備用品,而各類創意遮陽傘更是成了年輕人的新寵。 我國制傘歷史悠久。傘的本字是“繖”,最初被稱為“!, ...


          炎官火傘日輪午,一塵不動天琉璃。在火熱的三伏天里,防暑防曬必不可少,輕便的遮陽傘成了很多人出門的必備用品,而各類創意遮陽傘更是成了年輕人的新寵。

          我國制傘歷史悠久。傘的本字是“繖”,最初被稱為“!,《國語·吳》中就有“簦笠備雨器”的記載。簦較大而廣,除了用料和不能收放,其形制與今天的傘幾無二致。在著名的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中,北宋畫家張擇端形象逼真地畫出了宋代油布傘,看似笨拙卻實用。

          除去遮雨蔽日,藝術家們還把傘搬上了戲曲、歌舞、雜技的舞臺。在郵票特55《中國民間舞蹈》(第三組)的“黎族三月三”中,描繪了一對黎族青年男女共撐一把傘載歌載舞的場景。在文學藝術中,傘下也演繹了不少經典愛情:《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在西湖斷橋以傘為媒結下千古奇緣;戴望舒《雨巷》描繪了“古鎮+雨巷+油紙傘+美女”的浪漫景象。

          自古以來,義烏人用傘、詠傘、制傘、賣傘,傘業是小商品市場百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義烏傘業的歷史和文化更是義烏商業文化的重要板塊。

          古來制傘頗有講究

          日前,義烏地方志資深專家傅健老師廣泛搜集資料、整理素材,作《義烏傘業史》一文,詳述義烏傘業的發源、發展的歷程。

          據文獻記載,魯班之妻云氏發明了雨傘。春秋時期,木工的祖師爺魯班常常在野外勞作,飽受淋雨之苦。云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

          清代陳元龍《格致鏡原》有言:“《玉屑》曰:前代士夫皆乘車而有蓋。至元魏之時,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紙造成傘,便于步行、騎馬,傘自此始。又曰:魯班之妻造之。謂其夫曰:君為人造居室,固不能移。妾為人所造,能移千里之外!

          據傅健考證,雨傘的起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西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華蓋”條中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眰銧畹奈迳樵票徽J為是上蒼顯靈,護佑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所以,后來作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都要乘華蓋車,撐華蓋。但在先秦時還未出現“傘”這個字,傘具在當時多稱為“蓋”。

          在傘的具體構造中,遵循了與天道相似的原理。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象數》里說到傘骨的制作,曰:循黃道,日之所行一期,當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自注曰:“度如傘橑,當度謂正當傘橑上者。故車蓋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币馑际牵禾焓菆A的,傘蓋也是圓頂的,天上有二十八星宿,故傘蓋也有二十八根傘骨。

          傘的優劣,取決于原料的配合和手藝的巧拙。制傘共分為制柄、撿骨、糊傘、上油等步驟。其中,柄有銅柄、骨柄、竹柄及木柄之分,均由專業操作制成;傘骨、傘斗為竹器制品,亦有專門制作。制傘者須將各項原料采購備齊后,方可進行制造。

          至東漢時期,出現了紙傘,又在傘面上涂刷防水的桐油,增強其韌性,便誕生了油紙傘。

          “油紙傘制作的工序大致可分為三步,即削傘架、裱傘面和繪花。由此可見,它具有雅致天成的美感!备到≠┵┒。

          削傘架,從材料開始就有講究,整個過程中,對細致程度的要求特別高。傘骨一般精選上等竹木,將竹料鋸成合適規格的竹筒,制傘師傅只選擇光滑透亮的竹筒劈開做傘骨。長骨是傘撐開后傘面下的竹骨,必須來自同一根竹子。將削好的竹筒,經過浸水、日曬等處理,接著打眼、拼架、穿線,再串聯傘柄與傘頭。特別是穿線,油紙傘分滿穿和半穿。滿穿是指穿滿整個傘里側,這樣使得傘更加堅固。半穿則是只穿了傘的上半側或者下半側,看起來更干凈簡單。穿線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鉆孔時孔的位置是否準確,穿線多用彩線,紅線最多。棉線整齊規律的排布交錯,使得撐開傘時在傘的內側也是一種整齊劃一的美。

          裱傘面是一門技術考究的活計。油紙傘的傘面有油紙和綢面兩種。綢傘遮陽,油紙傘擋雨。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云:“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敝苽愕钠ぜ堖x桑樹皮,把桑樹皮煮軟、清洗、搗爛、再洗、漂白,然后用布撈起多次增加厚度,再于陽光下晾干。好的油紙傘傘面采用三層紙,貼合緊密的三層紙的傘面,保留了熱脹冷縮的空間,能避免開裂和不平整。然后,再一張張仔細地糊在傘骨之上,整個過程要求速度緩慢、精細接縫,并需不時捋平皺褶。除了手工技巧,氣候也會影響紙面的平整,糊完的油紙傘并不能在陽光下暴曬,要在室內陰干。

          繪花更多用到的是視覺審美。制傘作坊中還有專業畫師在傘面上繪畫,為傘面進行最后的裝飾。在專業畫師的筆下,清幽高潔的菊花、靈動活躍的山鳥、姿態優雅的仕女,一幅幅意境優美的畫作便躍然傘面之上!白鞣焕锬芸吹竭@樣一幅美妙的場景:屋檐下許許多多宛若開在雨中的花,夢幻而又靈動!备到≡谖闹袑懙。

          義烏用傘可追溯至東漢

          “義烏使用傘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薄读x烏傘業史》一文中詳實列出了義烏各類文獻中關于傘的記錄。

          明代王世貞輯、汪云鵬補《列仙全傳》中言:東漢末年的趙炳,字公阿,東陽人(烏傷人),能為“越方”(越巫所施的禁咒之術)!逗鬂h書》之《方術下·徐登傳》詳言:炳乃張蓋坐其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于是,百姓神服,從者如歸,章安令惡其惑眾,收殺之。人為立祠室于永康,至今蚊蚋不能入也。

          孩子頭頂一片大荷葉冒雨行走,雨珠從凸面的荷葉斜邊上滾下來,反映出孩童模仿成人頭戴頭笠之類的天真童稚。這樣充滿詩意的場景,曾出現在晉代的烏傷縣。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記載:晉義熙中,烏傷人孫乞赍父書到郡,達石亭。天雨日暮,顧見一女戴青傘,年可十六七,姿容豐艷,通身紫衣。爾夕,電光照室,乃是大貍。乞因抽刀斫殺,傘是荷葉。南朝梁傅翕《善慧大士語錄》又言:行至余山,江水泛溢,船人不肯渡。法師乃布傘水上,手把鐵魚磬截流而渡,南至稽停塘下。

          至宋代,傘已經成為社會上的大眾用品,除官員外,平民百姓也可使用。劉松年《斗茶圖》中,四人有三人隨身攜帶著傘,說明人們出行時,傘是隨帶物品中必不可少的。這一風氣,一直沿襲至清末、民國時期。身穿長布衫,手拿油布傘,是當時義烏“好人家”出行的裝扮。本地民諺謂:晴帶傘,飽帶飯。

          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在《早發》中也有“繖幄垂垂馬踏沙”的詩句。元代“儒林四杰”、義烏人黃溍在《遠懷亭記》中說:擔簦負笈者,不遠數百里而來居!皳X擉,意思就是:學生撐著雨傘、背著書箱,不遠數百里而來到東陽的橫城義塾求學!备到〗忉屨f。

          《明史·輿服志》中規定:“傘蓋之制:洪武元年(1368年),令庶民不得用羅絹涼傘,但許用油紙雨傘!逼矫癜傩詹荒苡昧_傘,只能用紙傘,即便是官吏,也要視級別而定是否能“張傘蓋”,用什么顏色的“浮屠頂”,是用“青絹表紅絹里”還是其他,傘蓋上能不能加裝飾等!读x烏縣志》(崇禎)有“傘夫為官員張傘服役”的記載。曰:都察院傘夫一名,名銀拾貳兩,遇閏加一兩。舊額七兩二錢,今增。巡按、巡鹽二察院傘夫共一名,名銀拾貳兩。遇閏加一兩,舊額七兩二錢,今增。

          《義烏縣志》(嘉慶)之《名臣·朱之錫》中也有傘的身影:“之錫介馬馳視南北,署不張蓋,寒不襲裘,或止宿野廟,或露坐待旦!奔矗涸谥魏有蝿莘浅>o迫、繁重的時期,朱之錫除了一天在住所處理案牘之事外,其余時間都在外奔波,巡視督查?嵯脑谝巴獠粡垈闵w,寒冬臘月不穿皮袍。不是夜宿在荒郊野外的破廟里,就是在工地上坐等到天明,與民工打成一片。

          本土制傘行業 應運而生

          “雨傘系土貨大宗。雨傘一業,多食力貧民,以手工為生計,業此者眾,賴以養活者多家!痹谙嚓P資料中,傅健找到這樣的記載。

          至清末,西歐各國的鐵骨布傘傳入中國,當時國人以其輕便,爭相購買使用,并取名為“洋傘”,國產紙傘銷路遂日趨衰落。在《實業部月刊》“全國手工藝特產品調查”中也有記錄:東洋雨傘以粗竹竿為柄,堅結耐久,而且價值便宜,每柄只值五六錢,足以供鄉人之用。民國時期出售傘的店鋪,常用這樣一副對聯:“志在濟人帡幪廣被,功推御暴晴雨皆宜!

          歷史資料顯示:即使在經營環境如此惡化的情況下,民國時的義烏,仍有人堅持從事雨傘行業。在義烏市檔案館保存的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義烏縣政府商業登記簿》中的“雨傘”部分中,有由熊佐周開辦的熊永興雨傘鋪,鋪址在城區,資本叁萬捌仟元。

          關于折疊傘的出現,有一段歷史不得不提。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龔星磊從人體肘關節的曲折受到啟發,發明了世界第一把折疊傘。撐開時與普通傘一模一樣,收攏在一起時長只有23厘米、直徑5厘米,使用和攜帶都非常方便。當時,74歲的龔星磊把這種傘的設計圖紙、說明書和實物,一同寄往國民黨政府的實業部專利局審查委員會核批。由于種種原因,專利局審查委員會曾三次駁回。龔星磊并不氣餒,繼續研究,將傘的結構又修改三次再寄,終于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底通過審查鑒定,并在第二年6月登報公布了專利權,在無人異議的情況下,實業部認真地頒發了專利證書,F在市場上出售的五顏六色的各種折疊傘,都是由此發展演變而來。

          在上世紀50年代,民間使用的還是紙傘。傘面為紅、藍等顏色油紙制成,傘骨、傘脊均為竹片和竹竿制成,體較輕,但易戳破,于是補傘行業應運而生。至60年代,油布雨傘逐步取代紙雨傘,傘面通常是黃顏色的,布面刷滿桐油,經久耐用,但過于笨重,攜帶不便。70年代以后,黑布傘獨占鰲頭,成為青年人晴雨兩用的時尚物件。同時,折疊傘也開始悄然面世。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誕生和發展,為本土制傘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條件。1985年前后,江東街道地橫頭村成為制傘專業村。

          傅健詳細考證了義烏傘業發展的歷程:1992年,全市出現100多家制傘企業,但多數規模較小。1995年,產值超百萬元的制傘企業1家,產值274.1萬元。2004年,產值超千萬元的制傘企業3家,總產值1.19億元,銷售總額1.02億元。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制傘行業和企業規模不斷提升,國際國內市場有效拓展,至2008年,制傘企業8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千萬元的規模企業有6家,工業產值6.9億元,銷售收入6.88億元,外貿出口7464萬元。

          至今,義烏傘業發展的腳步不停。

          “過去,雨傘只是用來遮風擋雨的工具,現在它已成為一種時尚單品!睆埣⑹橇x烏市場制傘企業的代表之一,她曾鄭重地把簽有世界各地客戶名字的傘和留言本交給了義烏市檔案館保存。二十多年的光陰里,她將銷售版圖拓展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4月5日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曾這樣報道其店鋪:“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家做防曬傘的店鋪用設計和創新,吸引著國內外客戶的到來。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防曬傘的銷量很好,這幾周每天都能賣出6000把左右,客人都是幾十、上百箱的下訂單!

          應急救護課堂為兒童安全護航  快遞員:體力和耐力的“烤”驗  農家書屋 親子閱讀  提振鄉村“精氣神”  ——訪農創客、上溪鎮荷市村青年委員吳俊  清波湖畔防溺水  

          義烏網

          GMT+8, 2024-8-8 13:47

          返回頂部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